◑◑千万精美图集,养眼养心, 放到圈子里,醉倒一批人!
2024-06-29 01:05:15
看《绿皮书》,有才华还不够,总得有点勇气,才过的好
在飞机上,看完了《绿皮书》这部电影。这种名声在外的喜剧电影,我一开始还有些抵触,觉得也就是政治正确+皆大欢喜。但是事实上,这种名声在外的电影,也确实有功底——很好看。
电影有两个主角:
一位黑人天才,谢利博士,拿到几个博士学位,到白宫弹奏钢琴,从道德到仪态都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却很孤独苦闷。
一位白人老炮,托尼,文化不高,在街上混着一些拉货、清洁、服务员类工作,爱打架、很冲动、满嘴脏话。
先让我吹一下演技和剧情细节,每分钟,都有让人能久久回味的小片段。
举例一个场景:混子托尼,在一个商店门口,从地上捡了一块玉石,悄悄收起来。可是被谢利博士(从职场上看算是上级或雇主)看到了,谢利博士严厉的要求托尼将玉石放回去。看到这里,我以为,一向好勇斗狠的托尼,会和谢利博士吵起来或者直接动手(毕竟很多电影都是这种套路,让人物冲突才有戏剧性),但是这个大男人就是瘪着嘴将玉石放回去,全程没有顶嘴,谢利博士还安慰他“你要是想要,我买给你”。
就是这种丰满、真实的人物,让故事沁入人心。
电影每分每秒,都在铺垫着偏见,无处不在。
作为白人的托尼一家,都不知道,原来黑人出游需要遵循一本绿皮书。而绿皮书也真的在美国存在过,是邮局提供的信息服务,注明那些旅馆、参观是可以接待黑人的。这就是当时的美国,平等但隔离。明明这就是事实,但是托尼一家,却是第一次听说并看到。
到了南方,一位富有的农场主,热情的接待了黑人谢利博士,流程式的赞美谢利博士的才华和成就,但是当谢利博士想要用卫生间的时候,农场主拒绝了——作为黑人,你不能用我们的卫生间,院子里搭了一个建议的茅坑,是你们这种人用的。
还有一家豪华的餐厅,谢利博士作为嘉宾被邀请表演,但是除了表演时间外,他并不能在这家餐厅出现,只能被关在一个狭小简陋的房间里。
……
人心的偏见,真是一座大山。
这些偏见,让人窒息。如果你用心看,你会发现,如今我们的身边,还是有这种偏见。
我记得是2016年(还没有疫情),我和某地妇联在南方一所大学的礼堂组织女生求职主题的讲座并现场发放卫生巾礼品,我和妇联的老师提前过去看看场地并安排,也试一下设备。而负责礼堂钥匙和保洁的大叔,在给我们开门后,一直严肃的看着。当我调试完要走的时候,这位大叔忽然吼我:那女的,你刚才拿过话筒了是吧,你现在拿出湿纸巾来擦一下,要不别人怎么用?
我愣了,看着他不说话。
他气呼呼的说,“昨天还有社团在这里讲避孕,还发什么避孕套,今天又搞卫生巾,真不知道现在大学校园怎么这样!”
我思考着来龙去脉。
而这个男人还在数落:你们这些外面的人,拿过的话筒,就得消毒,要不多脏!
我理顺了这个人的逻辑,之前有公益社团在大学里组织性教育的活动,现场发放物资,让这人觉得伤风败俗且心有块垒,而今天摆出卫生巾来,让这个男人觉得世道坏了,而他认为自己有权利声讨我。
妇联的伙伴就在我身边,我评估了一下,以我的年龄和此刻的身份,能不能和这个男人吵一架,给他压力——虽然他未必会有反省,但是也许下次他再自以为是的惩罚谁的时,能多想想。
于是我拉开了架势“你什么意思!”,但是身边的朋友,将我拉走了,似乎觉得不值当的。
这个片段,我至今耿耿于怀,并不是因为我刚好被针对了,而是谁给了一个从事基层蓝领岗位的男人,这个权利,去指责陌生女性?其实我也想到答案了,第一是性别,第二是体制内。二者加起来,让他如此自信的赋能自己。
上面的偏见,让人窒息,那么除了通过立法、社会倡导,有什么办法能降低偏见对我们的伤害吗?有,答案似乎很老套但是有用——从个体层面,提高勇气。
当时的美国,肤色偏见南北极其不同。而谢利博士如果在北方,是相对被接纳的。但是他非得花如此大的成本,承受这样的屈辱到南方去巡演,为什么呢?我想答案显而易见,他希望亲自去改变更多人。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轻松,谢利博士不仅要面对来自白人的责难和二等公平对待,也要面对黑人的否定和奚落。两边都不接纳这个优秀且努力的人。谢利博士是孤独的,而这份孤独,也撼动了他的自我认知——我是谁?
谢利问朋友:如果我即不够白也不够黑,还不够男人,那么我是谁?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刻,谢利博士是赤城且危险的立于天地间。
喜剧片的好处就是,谢利在自己的探索和朋友的帮助下,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这条路还是可行的,就是世界并没有变好,但是我确信自己的价值,就够了。
超越社会偏见,实现自己的成长与和解,需要三个朴素的手段。
第一,接纳自己不完全归属于任何一个群体,自己就是自己。在南方之旅的最后,谢利博士找到了游走于白人和黑人之间的方式,也交到了朋友。结合到我自己的身上,我是个女人,但我身上有与传统女性想冲突的点,比如我创业、喜欢热血漫等;同时我升上也有很多与传统女性特质相同的点,比如我也热衷于减肥。我不完全符合某个群体的规范,这没问题。
第二,每个群体都有好人和坏人。黑人谢利博士一直被白人社会排挤,最后一天到黑人酒吧和黑人朋友即兴表演,很和谐,但是同时在外面也有黑人在偷他的车子。除了托尼外的白人似乎都对谢利博士很不真心,所以当他们要赶回家过圣诞的时候,一位警察拦住了他们,本来以为又要节外生枝的时候,原来这位警察只是提醒他们车胎没气了,并祝福他们圣诞快乐。每个群体都有好人和坏人,这是个极其朴素的常识,如果你相信这个常识,就不要轻易给哪个群体打上标签。可惜的是,不是人人都持有这个常识。
第三,不管多大年纪了,都可以变得更好。故事中的白人男主,托尼,似乎是扮演的是谢利博士的拯救者,比博士更能打架、更能唬人、更能共情,各种处事手段很6。如果整个故事就是白人对黑人的救赎,那就不入流了。白人托尼是大部分美国人的象征,故事借他的话,描述出歧视者同样不幸。托尼说:我出生在小地方,没读过书,身边都是熟悉的人,所以没什么见识也很粗俗。因为这份自知,托尼面对谢利博士,一直都是尊敬向往的,也一直知道自己的问题,所以哪怕是已经混蛋了一辈子,他也会见贤思齐,被博士指出问题的时候,噘着嘴执行,后面更是能够跟着博士学习写信的语法,学习礼仪和发音。
总之,阶层、学历、职业、性别、年龄都不足以定义一个人,去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也怀着探索的心情认识别人。请相信,个体的差异大于任何群体的差异。
2024-06-29 01:05:15
2024-06-28 01:22:18
2024-06-28 01:20:03
2024-06-28 01:17:48
2024-06-28 01:15:33
2024-06-28 01:13:18
2024-06-28 01:11:03
2024-06-28 01:08:48
2024-06-28 01:06:33
2024-06-28 01:04:18
2024-06-28 01:02:04
2024-06-27 17:32:24
2024-06-27 17:30:09
2024-06-27 17:27:54
2024-06-27 17:25:39
2024-06-27 17:23:24
2024-06-27 17:21:09
2024-06-27 17:18:54
2024-06-27 17:16:39
2024-06-27 17: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