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么打理内扣发型?
2025-02-22 09:27:10
四等人
一等人送上门,二等人开后门,三等人人托人,四等人没有门。
这样的民谣大家都熟悉吧?虽然已经流传五十多年了,但有些人就是选择性失忆。其实,当时与这一民谣并行的还有很多。比如一是权,二是钱,三是听诊器,四是方向盘。到了七十年代,又流行两句民谣:学会数理化,不胜有个好爸爸。这一民谣虽然很短,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我那时初一就下学了,父亲是剧团里的演员,既没学会数理化,也没有背景显赫的家庭,曾一度悲观厌世。当时还有一段有特指的民谣:爬雪山过草地,不胜唱唱红灯记,走过长征两万五,不胜跳跳芭蕾舞。
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有些人一提起六、七十年代就溢美之词层出不穷。激情燃烧的年代呀,风清气正的年代呀,大公无私的年代呀,穷只讲奉献的年代呀,助人为乐的年代呀,亲情浓厚的年代呀……在他们眼中,好象现在不是从那时过来的,是从远古穿越过来的。我们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喊了多少年了?有几千年了吧?两千多年前的孔丘就提倡克己复礼,来修复礼崩乐坏。历代人都在发思古之幽情,世界上真有过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吗?我看不见得有。
几千年前的事情不好说,我们还是把话题拉回到这些发轫于六、七十年代的民谣上,为什么会有这样林林总总的民谣产生?这和有些朋友深信不疑的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落差?其实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只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我们国家每一个发展时期即可。何谓客观理性?就是看待一个人既不神格化又不妖魔化;看待一个时期既不仙境化又不地狱化。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什么,看的时候不戴任何有色眼镜。
笔者看到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是从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充满光明的社会,但光明之下也难免有阴影。那时的四清运动、一打三反运动、批走后门运动绝不空穴来风,都是有针对性的。如果社会上没有这样的不正之风,中央也不会下大气力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开展这样的运动。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任何时候都有好人坏人好事坏事。在军阀混战年代,天津乡下十五岁女子杨三娥只身进城打官司,历经数月没有人拐卖她,也没有人欺负她,相反,很多都在无偿帮助她。没有众人的帮助,杨三姐告状这个故事就不会完美。
具体到民谣上说的四等人问题,我们不应该过度解读,因为考大学有走后门现象是那时的问题,但大学毕业后能就职一个好单位,现在仍存在走后门问题。本文想说的是,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前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的今天,都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既不能过分夸大那时的激情燃烧、风清气正来否定今天,也不可过分夸大四等人现象来否定昨天。
2025-02-22 09:27:10
2025-02-22 09:24:56
2025-02-22 09:22:41
2025-02-22 09:20:26
2025-02-22 09:18:12
2025-02-22 09:15:57
2025-02-22 09:12:56
2025-02-22 09:10:41
2025-02-22 09:08:26
2025-02-22 09:06:11
2025-02-22 09:03:57
2025-02-22 09:01:42
2025-02-22 08:59:27
2025-02-22 08:57:13
2025-02-22 08:54:57
2025-02-22 08:52:43
2025-02-20 08:44:16
2025-02-20 08:42:02
2025-02-20 08:39:46
2025-02-20 08: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