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龙”与“龙祠”的文化意义
2024-06-06 18:40:42
《小欢喜》原型比乔英子更任性:被父母尊重梦想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小欢喜》大结局了。春风中学的孩子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林磊儿考上了清华,方一凡就读南京音乐学院,季杨杨选择去慕尼黑大学追寻赛车手梦想。可以上清华北大的乔英子,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成为南京大学天文系的学生。
“任性”的英子梦想成真,小欢喜成了大励志。很多人不知道的,“乔英子”原型胡一鸣的故事,比乔英子更励志,也更“任性”。1 高考志愿只填一所学校的男孩2016年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了一个轰动世界的消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意味着,人类第一次“听”到了宇宙的“声音”。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它的发现是世界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很快,一个词条登上了热搜:“只填了南大天文系”。
这条热搜的主人公是探测引力波的LIGO合作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的胡一鸣。十年前,在上海崇明中学读高三即将高考的他,做了一件让全学校都震惊的事:只填报了一个志愿,就是南京大学天文系。要知道,当时胡一鸣已经拿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预录取资格,而那一年南大天文系在上海只招一名学生。他这么做不但任性,而且危险。为此,班主任劝他,校长找他谈心,父母也提出了反对,但这些,都被胡一鸣的一句话给挡了回来:“没有关系,今年考不上我明年再考,明年不行就后年再来。”他的目标明确:我就是要去南大天文系。
因为学天文是胡一鸣一直以来的梦想。这个从小喜欢“看天”、认识天上所有星座的孩子,对天文有着近乎狂热的兴趣。他读完了崇明中学图书馆里所有关于天文的书,热衷于和老师讨论各种天文知识。他曾经写出一个“全校老师都没看懂”的创新方案,作为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市里的比赛,获得了二等奖。高二时,曾得过上海市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的胡一鸣得到学校的支持,去北京参加了全国比赛,得了第七名。这次比赛,让胡一鸣有机会替补入选,参加了第十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拿到了一枚珍贵的铜牌。
一直以来,胡一鸣的梦想只有一个,去国内高校天文学专业排名第一的南京大学读书。没有人能阻拦这个为了梦想“任性”的孩子。那一年高考,胡一鸣的成绩排第二,因为他之前优异的天文竞赛成绩,南大破格增加了一个名额,就这样,胡一鸣如愿以偿地成为南大天文系的学生。
南大本科毕业后,他进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读博,研究引力波的数据处理。2015年9月,作为LIGO科学合作组织成员参与了首次引力波的探测。2016年2月,引力波被成功探测。2017年,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坚持梦想你会得到什么?从2006到2016,十年,引力波给了那个“我就是要考南大”的孩子最好的答案。
2
“爸爸,我想要一台天文望远镜”
胡一鸣曾说:“在1000个人团队中,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成就了这“微不足道的贡献”的,不止是他的执着和努力,还有默默支撑他梦想的人。《小欢喜》里,酷爱天文的乔英子唯一的梦想也是去南大天文系读书,但妈妈宋倩给她的选择必须是清华北大。强势的反对之下,英子装病逃课、成绩下滑,在妈妈阻止了她参加南大冬令营后,英子失眠抑郁,离家出走,甚至崩溃到要跳海。
而在胡一鸣追求天文梦的路上,父母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和理解。胡一鸣的家境并不富裕,妈妈下岗,爸爸是个普通工人。他从小喜欢天文,没事就一个人安静地“看天”。初一暑假那年,酷爱天文的他缠着父母给自己买一台天文望远镜。对于家境优越的英子来说,爸爸轻轻松松就能拎着一个最高级的天文望远镜送她,随随便便一个生日礼物就是8000多块钱的乐高。但对于生活拮据的胡家来说,六七百块钱并不算少,只是为了满足孩子的爱好,是挺奢侈的。但看着孩子那么喜欢,爸爸说“就当是为孩子补课花掉的”,于是,胡一鸣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爸爸妈妈或许并不知道,这台望远镜对于胡一鸣来说,是多么大的支持和鼓励,以至于十几年后作为引力波探测团队成员接受采访时,他都念念不忘:
“我甚至在初中的时候,非常感激我父母在我的纠缠下,给我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对于一个工薪阶层家庭非常不容易,至今我还很感激这一点。”
高考填报志愿时,父母也是反对的,他们觉得只选择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太不保险,希望胡一鸣再慎重考虑,但是,得知胡一鸣的真实想法后,他们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要知道,高考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意味着精力物力财力的全部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考生的工作、职业、事业,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是慎之又慎的选择。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梦想做一个“任性”的决定,对于父母而言,并不是容易的选择。
胡一鸣说过,他一直感激父母有开明的教育观念,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支持自己的热爱。
“当我对什么事物有兴趣时,只要是健康的爱好,他们还是会想尽办法帮我创造环境。”
胡一鸣一直说自己运气好,但属于孩子的最大的运气,是遇到尊重和支持自己理想的父母。尊重自己想法的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任性;尊重孩子想法的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韧性。
3
世上从来没有“最好的选择”
被父母尊重梦想的孩子有多幸福?也许那些被狠狠阻挠过梦想的孩子,更能懂得这份理解的分量。朋友慧慧大学时学设计专业,迷上雕刻,她拿出所有生活费买刀具材料,攒路费去外地看展览,没日没夜在教室里练手。看过她专业课的老师,说她很有天分有这条路,她也打定主意跟同学毕业后合伙开工作室。都是公务员的父母坚决反对,他们给她的人生规划是找份稳定工作,到年龄结婚生子,开工作室对他们而言就是“胡闹”。慧慧跟爸妈争取过,冷战过,闹僵了搬出去租房子住。父亲带着锁匠撬开门锁搬走了她所有的作品。妈妈哭着给她打电话:“你一个姑娘家,不好好上班,将来对象都找不着你老了怎么办?”
慧慧妥协了。她去杂志社做了美编,偷偷租了一栋小房子,一边工作一边坚持做雕塑,曾经拿着作品偷偷去外地参加比赛,也给当地的小饭馆设计过人形门柱。直到几年前她终于拿了个国内比赛的二等奖,接到设计院的电话,希望她能加入设计团队参与一个城市景观的设计。2015年慧慧从杂志社辞了职,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她说爸妈其实到现在也没有接受她的“事业”,但是起码他们不再站出来反对,看到那她参与设计的景观,会告诉别人“这个我女儿也参加设计了呢”。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去走那条自己认为最好走的路,父母帮孩子造梦,因为觉得那是捷径,但人生的路,总要自己走过才知道哪一条是最值得的。况且,所有的选择都是相对的,很多人的人生经历都证明,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所谓“最好的选择”。父母能告诉孩子的,不是不要去追求梦想,而是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4
有智慧的父母尊重和孩子的“时差”
曾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的歌手陈美龄说过一句话:
对于孩子来说,“懂得选择非常重要。”
从小,哪怕是买一个冰淇淋,她都要让孩子自己选择。她的大儿子在读高中时提出想要去美国留学,她同意了,她希望儿子选择的至少是排名第一、第二的学校,但他选择的是排名第七的。
在那所学校里,每个新生会分配到一匹马,每天要照顾好马才能去吃早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事实证明,学校教得很好,儿子读得很好,而且很开心。
陈美龄说:“他的选择是对的。”
和那些浑浑噩噩不知未来要如何去走的孩子相比,一个懂得选择、拥有坚定梦想的孩子,是父母的幸运。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成为一个幼时兴趣独立,长大后梦想独立的人。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叫“父母是否该规划孩子的一生?”有一个答案是,“父母也应该有为了让孩子成长而在合力范围内承担风险的勇气。”这句话,很让我触动。父母和孩子,眼界不同、格局不同、经历不同、体验不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永远是有时差的,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尊重这个“时差”。懂得教会孩子如何去选择,而不是替他们选择。就像《小欢喜》里的那句歌词:“我的爱属于你,而你属于明天。”
闫涵妈妈说——
看到《小欢喜》里的孩子们,最终都找到了现阶段最适合自己、也最喜欢的路,莫名地哭了。
冷静下来想了想,大概是想到了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高中时我就喜欢文学,最喜欢的事儿就是“不务正业”地偷偷看小说。虽然大学学习的是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毅然弃理从文,为了追逐自己喜欢的职业来到了北京。
大学几年,说不是完全浪费,但如果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中文方向,学习起来会愉悦很多,也能更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也因为自己走过弯路,所以孩子出生后,我没有停下过刷新自我的脚步,就算将来在喆同学的人生关键时期给不了他指导,起码能做到尊重、理解他的选择,努力让他人生的小欢喜多一些、再多一些。
2024-06-06 18:40:42
2024-06-06 18:38:39
2024-06-06 18:36:36
2024-06-06 18:34:33
2024-06-06 18:32:30
2024-06-06 18:30:27
2024-06-06 18:28:24
2024-06-06 18:26:21
2024-06-06 18:24:18
2023-07-24 01: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