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回怼网友:幸福的秘诀,是不跟愚蠢之人计较和理论!
2024-06-08 02:58:46
刘裕北伐巧用攻心计,成功逆转局面,不世之战成功灭南燕(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军事能力相较北朝要弱很多。但这并不妨碍南朝发动北大战争。在这些有头无尾的行动中,只有东晋的刘裕北伐时收获了真实的权益。这样看从被晋军一举歼灭的南燕,在战争一开始就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永嘉之乱以后,晋朝皇室南渡,建立了东晋。重组架构后的东晋形成了以皇帝为主的高等士族管理,此等士族统治流民军队的局势。这种贴切的分配很快就把持住了国家的运作。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东晋末年,朝政瓦解,士族们也劫数难逃的跟着衰落。
直到孙恩起义爆发,底层的刘裕开始崭露锋芒。他一鼓作气带着寒门庶族靠着一兵一卒起家,试图改变南朝的的形式。与此同时,北方的格局又有了新变化。淝水之战后,散步在北边的各个游牧民都兴起了复国运动。其中以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最为拔得头筹。但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新崛起的拓跋游牧民的攻击下,后燕又分裂出来了一个国家就是以山东为首都的南燕。
南燕建立初期,借助偏于东海的地理位置上,征用山东本地书生,设立冶炼场、置盐官、控制盐铁等工农业,少收赋税,以得民心。这样的举动令南燕的势力不容小窥,据说步兵就有37万,骑兵5万3,战车1万七。这边,哪个又也不敢得罪新崛起的拓跋族,很多南燕的宗亲都在向西边后秦漂落。所以东晋也就成为了南燕主要掠夺和扩展的方向。
公元404年,刘裕起兵击败了谋朝篡晋的桓玄。随后刘裕拥戴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继而控制着东晋的政权。南燕见东晋大乱,从第二年其就多次派骑兵试图南下攻夺淮北。409年,南燕皇帝又嫌宫廷乐师不够多,用兵向东晋抢夺相关人才。同年,慕容超在边境挑衅,进攻了东晋的宿豫,掳走吴地美女两千五百人。这一次同样又给了刘裕建功立业,上升地位的机会。
刘裕在精心策划后决定了北伐的日程,这一计划可谓是结合了外交、地理、民俗等作出的缜密判断。外交上,南燕虽说保护着后秦,却也不断在肆扰的后秦的西北边疆。而南燕的劲敌北魏,本身也对其虎视眈眈,不可能会支援。再说南燕内部,高度汉化的慕容超开始依照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加固着中央集权。他不仅使用严苛的刑罚铲除这与自己政见不和的宗亲,任用亲信,对山东本地的汉人排斥在朝野之外。对百姓清查糊口,加重税收,引起了山东汉人的众多不满。很多南燕的官吏也都有亲属在北魏、后秦、东晋等地为官,他们也向远亲们表达了政权的困境。
内忧外患交替的南燕,刘裕于4月从建康率水军逆淮河到了泗水。这次北伐的主力主要就是东晋的禁军和北府军。尤其是北府军,他们主要有京口和广陵的南渡侨民组成。既有亡国恨,又有曾在北方生活过的经验,熟悉胡人的习性和马俗。按照之前手机的情报和对比之前桓温北伐的经验来看,刘裕制定的计划在春季出征,刚好水路并进,沿着之前凿开的淮运河进入泗水,即刻背上。此时江淮地区逐渐步入雨季,水位在逐渐上涨,利于行船,可节约不少兵力和牲畜力。等到了泗水边的下邳厚,行军到琅琊,就已经进入南燕的境内了。
从鲁南到南燕首都广固城有三条路,一条险路,一条捷径,一条路程远。刘裕选择了最险的一条路,计算着时间,刘裕军队进入鲁北的时间刚好会卡在六月,此时北方小麦成熟在望,远征的晋军还可借机就地取粮。
当然,6月达鲁决战也考虑到时间问题。北方胡人为了躲避炎热,也为了发挥耐寒和马肥的优势,往往会选择秋冬南下远征。此时正值夏季,耐寒的游牧民反而不耐热。相比之下,南朝士兵对耐热远强于北方人,所以一般南朝都会选择春夏北伐。
刘裕部下也有北方侨民,他们熟知北方汉人的习俗,汉人乡兵一般会在二月份和九十月份在农业空闲时间集中操练军事。所以那个时候北方侨民的战斗力远强于其他时节。五六月麦子熟了又要翻地、收麦。如果这个时候游牧民即使想征调汉人作战,战斗力都是弱的。
经历了百年汉化的慕容人早已习惯了中原地区的城市生活。南燕一般用编户管理汉人,这样一边能税收,一边又能抽调助战。所以之前南燕与拓跋的战争中,军事模式是完全按照中原军队模式与其对战。慕容顽强的坚守着邺城、中山的地区,成功抵住了拓跋的多次围攻。最后时因为粮草用尽,才决定突围,最终败给拓跋铁骑。
有过这个例子后,晋军自然也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漫长攻守城战役。刘裕先知先觉的背起过冬的物资和冬装,以应对北方的寒冷气候,减少因天气原因减员战斗。当然也为了避免入秋后游牧民战斗力和马肥等优势,南方士兵不抵严寒的劣势,同时也方式后秦和北魏骑兵的干涉,大战要在入冬前结束。
按照计划,3-5万的北伐晋军5月到下邳,留下船后登陆,改为步行前进到琅琊。所到之处皆安营扎寨,拦截敌人的粮道。南燕一开始以为晋军只是日常报复性骚扰,不以为然。但在发现晋军运粮规模和行军路线后才发觉,晋军这是直奔自己的忠心来。而此时南燕防御的重点是沂蒙西边的梁父城和东边的莒城,并没有特别对沂蒙山设防。在朝野讨论讨论中,心腹公孙五楼认为吴越的士兵锋利无比,不要与他正面野战。继而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沿着国家南边沂蒙设防,再派骑兵截断晋军的粮道和退路,使其腹背受敌。中策是清除郊野,将粮草和郊外人口集中至城市,消耗晋军的体力和锐气,最后伺机反攻。下策则是放晋军入鲁北平原,与其决战。
以上三策,南燕帝认为晋军前期行动隐蔽且迅速,加上他们后路防守严密,断粮道一侧不可取。但由于之前南燕汉人曾起义,反对统治。南燕后来靠骑兵边境巡逻阻拦汉人逃亡到东晋。如果现在清除郊野,清除郊外的民宅和田地,这样不仅对国土经济破坏大,还容易引起民众不满。算一下南燕有十余万人马,其中包括一万装甲骑和万余辆战车,平原优势较大,南燕帝选择了下策。
2024-06-08 02:58:46
2024-06-08 02:56:43
2024-06-08 02:54:41
2024-06-08 02:52:37
2024-06-08 02:50:34
2024-06-08 02:48:31
2024-06-08 02:46:28
2024-06-08 02:44:25
2024-06-08 02:42:22
2024-06-08 02:40:19
2024-06-08 02:38:16
2024-06-08 02:36:13
2024-06-08 02:34:10
2024-06-08 02:32:07
2024-06-07 16:18:27
2024-06-07 16:16:24
2024-06-07 16:14:21
2024-06-07 16:12:18
2024-06-07 16:10:15
2024-06-07 16:08:12